从“远方订单”到“家门口生意”:大众的机遇触手可及
以前我们村的山货,只能等贩子来压价收;现在通过‘一带一路’的电商平台,哈萨克斯坦的客商直接在线下单,我们的核桃、红枣能卖上好价钱。”新疆阿勒泰地区果农李大叔的话,道出了无数普通人与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的连接,过去,对外贸易似乎是遥不可及的“高大上”概念,与普通人的生活隔着海关、物流、语言的重重壁垒;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入推进,贸易的“毛细血管”延伸到田间地头、社区工厂,让大众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参与者”。
浙江义乌,小商品经营者王姐的“夫妻店”如今月均能发出2000多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的快递。“以前主要做国内批发,现在开通了阿里巴巴国际站,跟着中欧班列的物流节奏,把圣诞装饰、小家电卖到波兰、捷克,利润比国内高30%。”从“摆地摊”到“跨国电商”,王姐的故事是无数小微企业主借力“一带一路”拓展市场的缩影,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贸易额达13.8万亿元,占外贸总值的46.4%,这其中,像王姐一样的普通经营者、生产者贡献了超过60%的增量——贸易不再是少数企业的“专利”,而是成了大众可触摸、可参与的“新赛道”。
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全球共享”:大众的生活更丰富
家里的智能音箱是越南组装的,孩子玩的积木来自波兰,我穿的牛仔裤是埃及棉做的……”北京白领小张的日常购物清单,藏着“一带一路”带来的“全球福利”,过去,“中国制造”更多是“出口标签”;随着贸易通道畅通,沿线民族的优质商品涌入中国市场,普通消费者的“购物车”越来越国际化,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。
种“双向奔赴”不仅体现在商品上,更融入了文化体验,在西安大唐不夜城,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手工艺人展示的蓝印花布吸引了不少游客;在云南昆明,东南亚水果节的榴莲、山竹成了市民“抢手货”;在广东深圳,中东客商带来的阿拉伯香料让本地餐厅多了“异域风味”。“一带一路”让贸易从“商品交换”升级为“文明互鉴”,普通人在衣食住行中,就能触摸到不同文化的温度。
生产者而言,“走出去”的路径也更清晰了,福建泉州的服装厂老板老林,以前接单依赖外贸公司,如今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的展会,直接与俄罗斯、土耳其的客户签下长期订单。“以前做外贸像‘盲人摸象’,现在有了中欧班列、海外仓,从生产到物流清关,全程有‘指南针’。”老林的工厂从20人扩张到150人,不少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——贸易的繁荣,正让更多普通家庭端上“饭碗”、过上好日子。
从“单一通道”到“多元网络”:大众的获得感更实在
以前寄包裹到中亚,要辗转好多少民族,运费比货还贵;现在中欧班列开通,从我们这儿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,只要5天,运费降了一半。”河南郑州的快递员小吴,如今每天的职业都离不开“一带一路”的物流网络,随着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万列,中老铁路、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落地,曾经“慢且贵”的国际物流,变成了“快且省”的“新常态”,普通生产者的出口成本大幅降低,国际竞争力随之提升。
境电商的普及,更是让大众“零门槛”参与全球贸易,在广西南宁,返乡青年小林利用直播带货,把家乡的芒果卖到了新加坡,“以前觉得外贸是‘大生意’,现在一部手机就能开‘国际小店’,‘一带一路’给了我们年轻人‘弯道超车’的机会。”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.38万亿元,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占比超35%,无数像小林一样的年轻人、个体户,通过数字贸易实现了“小而美”的跨境创业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一带一路”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红利,还有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,在巴基斯坦,由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让当地渔民有了新职业,他们的海鲜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运往中国市场,收入翻了两倍;在肯尼亚,蒙内铁路连接了内罗毕与蒙巴萨,当地农民的农产品得以更快出口,孩子们也能通过贸易带来的税收享受到更好的教育,普通人的“小确幸”,正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宏大叙事中,变得具体而生动。
丝路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
新疆的果园到浙江的工厂,从西安的街头到南宁的直播间,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的“大众故事”,正在神州大地不断上演,它不是抽象的数据,也不是遥远的新闻,而是果农丰收时的笑脸,是工人加班时的灯光,是消费者拆开包裹时的惊喜,是创业者谈起订单时的眼里有光。
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来,改变的不仅是贸易的流量和流向,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——让“走出去”更从容,让“引进来”更便捷,让全球化的红利真正惠及大众,随着这条“快乐之路”越走越宽,将有更多普通人在这条古老的丝路上,书写属于自己的“小而美”的全球故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