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衡量一国经济进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,过去五年(2019-2023年),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等严峻挑战,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,在波动中实现了规模的增长与结构的优化,为全球经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strong>贸易规模:在挑战中再创新高
五年,中国外贸规模总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,尤其在疫情后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。
- 2019年: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.54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.4%,规模再创历史新高,出口17.23万亿元,进口13.31万亿元。
 - 2020年:新冠疫情全球爆发,对全球贸易造成巨大冲击,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,复工复产领先全球,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进出口总值达32.16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.9%,出口增长4.0%,进口增长0.7%。
 - 2021年:全球经济复苏,外需回暖,中国外贸延续增长势头,进出口总值达39.1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1.4%,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,这一年的高增长也部分建立在2020年低基数的基础上。
 - 2022年:在全球通胀高企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重影响影响下,中国外贸依然顶住压力,进出口总值达42.07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7.7%,出口23.97万亿元,增长10.5%;进口18.1万亿元,增长4.3%。
 - 2023年:面对外部需求持续收缩、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压力,中国外贸依然展现出较强韧性,进出口总值41.76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0.2%(按美元计价为6.3万亿美元,下降4.6%),虽然年度总值略有回落,但月度间呈现波动回升态势,结构持续优化。
 
数据可见,除2023年因全球经济环境极度复杂严峻导致总值略有微调外,其余年份均实现了正增长,特别是2020-2022年,中国外贸规模实现了跨越式提升,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。
strong>贸易结构:持续优化,质量提升
五年,中国外贸不仅在“量”上有所增长,更在“质”上实现了显著提升,结构持续优化。
-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: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持续进步,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引擎,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逐步向品牌化、高附加值路线转型,部分先进技术、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增加,有助于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进步。
 - 市场多元化深入推进:对传统欧美市场出口保持稳定的同时,中国积极开拓东盟、中东、非洲、拉美等新兴市场,东盟已连续多年保持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的实施更是为中国与东盟及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往来注入了新动能,市场多元化有效分散了风险,增强了外贸的抗冲击能力。
 - 贸易方式更趋合理: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持续提升,加工贸易占比逐步下降,这表明中国外贸自主性增强,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对贸易的支撑影响更加凸显。
 -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进步: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进步,成为外贸增长的新亮点,这些新业态降低了外贸门槛,提升了贸易效率,为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。
 
strong>进步动力:改革赋能,创新驱动
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,源于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进步战略。
- 政策支持持续加力:民族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,包括减税降费、优化营商环境、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、拓展外贸新业态试点等,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,激发市场活力。
 - 自贸区(港)建设提速:海南自在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,自贸试验区扩容升级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,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了路径。
 -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入实施:通过加强与沿线民族的经贸合作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中国外贸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,促进了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。
 - 数字赋能贸易进步: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数字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广泛应用,推动了贸易全链条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
 
strong>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
管中国外贸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: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加,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主义威胁全球贸易稳定,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压力,以及国内成本上升等。
望未来,中国外贸仍具备坚实的进步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,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、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、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,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,积极推动外贸高质量进步,加快进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,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,中国外贸有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继续保持稳定进步,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确定性,中国将从“贸易大国”向“贸易强国”稳步迈进,在全球价格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