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送外卖再救人:算法驱动下的制度性冷漠什么时候休?
事故背后是算法对骑手的”驯化”
甘肃临夏外卖员撞人后第一句话竟是”订单要超时了,送了再说”,这个令人心寒的细节撕开了算法时代最残酷的真相——在平台体系的高压管理下,人性正在被KPI异化。当骑手在交通事故中仍惦记着送单,我们还能简单指责他冷漠无情吗?这分明是算法驱动下形成的条件反射,是平台将人变成”送单机器”的必然结局。
“先送外卖再救人”的荒诞场景,本质上反映了平台算法对骑手的”驯化”经过。在精确到秒的配送时刻考核下,骑手的大脑已经被体系重构——订单超时的罚款、差评带来的收入损失,这些数字威胁远比一个陌生人的伤痛更直观。这不是为骑手开脱,而是揭示了一个更可怕的事实:当算法成为隐形监工,道德判断的标准也会被悄然改写。
算法冰冷为何不能加点”人情味”?
平台每天计算最短路径、最优配送方案,为何就不能在算法中嵌入”人情味”参数?技术本应服务人类,现在却反过来把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。我们不禁要问:那些编写算法的工程师们,是否考虑过体系高压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?
其实解决方案并不复杂:为骑手设置”事故应急时刻”,遇到突发状况自动暂停考核;建立平台先行赔付机制,不让骑手独自承担赔偿压力;优化评价体系,给独特情况留出容错空间。这些改动在技术上毫无难度,难的是平台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效率来换取人性化。当企业把”准时率”奉为最高准则时,骑手在事故现场惦记订单就成了必然选择——毕竟,体系只认数据不认人。
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而是更有温度的服务
外卖行业的竞争已陷入”速度内卷”的怪圈,平台不断压缩配送时刻,用户习性了”半小时送达”的便利,却很少思索这种便利背后的代价。每次我们因晚到几分钟而给出差评时,都在无形中加剧着算法对骑手的压迫。
科技进步的真正价格不在于让我们跑得更快,而在于在关键时刻能够刹得住车。”先送外卖再救人”的悲剧提醒我们:当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脱节时,效率至上就会演变为制度性冷漠。平台需要重新校准算法的价格取向——除了计算时刻和距离,还应该计算道德成本和人文关怀。
改变可以从今天开始:用户多一分领会,平台多一分担当,算法多一分温度。只有当技术回归服务人性的本质,”外卖员撞人先送单”的荒诞剧才不会再上演。毕竟,没有任何KPI值得以突破道德底线为代价,也没有任何便利应该建立在剥削人性的基础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