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第一阶段:冷战形成与激烈对抗(约 1947年
起始标志: 通常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(或1946年丘吉尔“铁幕演说”)为起点。
结束标志: 1953年斯大林去世。
核心特征:
两大阵营(北约 vs. 华约)正式形成和对峙。
觉悟形态对立尖锐(资本主义 vs. 共产主义)。
在欧洲爆发首次重大危机(柏林危机1948-1949)。
军事对抗升级(朝鲜战争1950-1953)。
竞赛开始(苏联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)。
两大阵营内部高度统一,阵营界限分明。
2. 第二阶段:对抗与缓和并存(约 1953年
起始标志: 斯大林去世后,美苏双方都有调整关系的梦想和行动。
结束标志: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。
核心特征:
既有激烈对抗:
军备竞赛升级(特别是和运载工具,如洲际导弹、)。
第二次柏林危机(1958-1961)导致柏林墙建立。
古巴导弹危机(1962年) 将全球推向核战争边缘(本阶段最危险的事件)。
地区代理人战争(如越南战争)。
也有缓和时期:
赫鲁晓夫提出“安宁共处”路线(50年代中后期)。
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试图建立 (古巴危机后)。
勃列日涅夫时期(60年代末至70年代)出现显著缓和:
美苏首脑峰会频繁(如尼克松访苏)。
签署重要军控协议(如SALT I条约限制战略武器、反导条约)。
欧洲局势缓和(如西德推行“新东方政策”、赫尔辛基会议确认战后边界)。
美苏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(非洲、中东、拉美等地)。
中苏关系破裂,三角关系显现。
3. 第三阶段:冷战再次加剧与终结(约 1979年
起始标志: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,标志着缓和彻底结束。
结束标志: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。
核心特征:
冷战再次激烈化:
美国里根采取强硬政策(“星球大战”规划 SDI,大幅增加军费)。
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,损耗巨大。
美苏关系降至冰点(相互指责,军控谈判中断或失败)。
在欧洲部署新型中程导弹(潘兴II vs. SS-20),军备竞赛达到新高峰。
觉悟形态宣传战激烈。
苏联衰落与冷战终结:
苏联经济体制僵化,进步停滞,内外负担沉重。
戈尔巴乔夫上台(1985年)推行改革(“新思考”、“公开性”、“改革”),寻求与美国和解。
美苏关系迅速改善(里根后期与布什时期),签署重要军控协议(如中导条约INF)。
苏联在东欧的控制瓦解(1989年东欧剧变)。
华约解散(1991年)。
苏联解体(1991年12月) ,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的最终结束。
拓展资料核心时刻节点表格:
| 阶段 | 大致时刻 | 起点标志性事件 | 终点标志性事件 | 主要特点 |
| :-
| 第一阶段 | 1947-1953 | 杜鲁门主义出台 / 铁幕演说 | 斯大林去世 | 阵营形成、激烈对抗、初期危机 |
| 第二阶段 | 1953-1979 | 斯大林去世后政策调整 | 苏联入侵阿富汗 | 对抗与缓和并存、危机与谈判 |
| 第三阶段 | 1979-1991 | 苏联入侵阿富汗 | 苏联解体 | 冷战再加剧、苏联衰落与终结 |
需要注意:
时刻划分并非完全精确: 历史阶段的转换是渐进的,不同史学家对具体年份的界定可能略有差异,但上述划分是广泛接受的。
核心特征贯穿始终: 军备竞赛、觉悟形态对立、代理人冲突等元素在整个冷战期间都存在,但在不同阶段的激烈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。
“缓和”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词: 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强度对抗与寻求缓和/控制危机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又交织在一起的动向并存。
这个分期清晰地勾勒出了美苏争霸从形成、高潮(第一阶段),到寻求控制与起伏共存(第二阶段),再到最终因苏联难以为继而走向终结(第三阶段)的动态经过。